中国和澳洲差距多少年?
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科研经费每年都在增加,2013年是654亿(R&D),2014年是792亿,2015年是858亿,2016年是915亿,到2018年开始,每年接近1万亿(R&D) ,2019年到1.26万亿,而澳大利亚政府2014-2015年度研究与创新基金总投入是106.5亿澳元,2016-2017年度是126.3亿澳元,2018-2019年度是128.4亿澳元,比中国约多40%。 这意味着虽然中澳两国在科技经费上存在差距,但两国的研究经费增幅基本一致。
如果看人均数值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2018年为例,中国的人均研发支出约为2069元人民币,而澳大利亚却高达4169澳元(按汇率换算),相当于我们的四倍;而2019年中国人均GDP比上年增长5.0%,达到70894元(按汇率换算,即10957美元),而澳大利亚人均GDP比上年增长2.2%,达到59845澳元(约合10031美元)。换句话说,澳大利亚的科研强度是我国的十二倍、人均GDP是我们的一倍半左右!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数据迷惑了,因为这些“经费”和“GDP”都是广义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大量的“非研发”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创造了这些GDP,但是其中有多少真正应该用来做研发的费用,那就很难说了。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搞了一个项目叫作“超级工程”,花费了1000亿人民币(相当于153亿美元),其中500亿元是用在了研发,另外500亿元用在了配套建设和实施。那么,在我们的统计数据里,这1000亿元全是“科研经费”,但实际上面,用来做研发的仅仅占了五分之四而已,另外五分之二其实应该是用来买设备的经费或者给工人的报酬。同样,如果我们给一个企业或研究机构注入了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合1.57亿美元),其中5亿元人民币是用于研发的,另外5亿元是用于流动资金的。那么,在我们的统计数据中,这10个亿全是“科研经费”,但实际上面用于研发的只有七分之五而已,剩下七分之一才是用于研发的人员工资及设备购置等费用。
所以,从上述数字看不出我们和澳大利亚差距到底有多大。要估计这个差距,我们必须把“非研发”部分从总体当中剔出去,但这又没法成为官方统计的数字。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这些年引进了许多外国专家、聘请了许多海外顾问,而这些人的工资肯定全是“科研经费”吧?然而,这些人来了之后,不但不创造新的知识,反而消耗了原本属于国内其他项目的科研经费——他们之所以能拿到这么高的薪水,是因为我国的科研人员不得不为他们“让路”——也就是说,这部分开销本应是减少的,而不是增加的。不论是从国际比较还是国民福利来看,这部分开支都应当计入“非研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