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为什么不占领澳洲?
首先,从地理上分析,汉人统治者是否愿意移民殖民澳大利亚是一个问题。 汉代的中国以中原为中心,在汉人的认知里,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戎和西南方向的夷狄部族是“荒服”和“蛮夷”,也就是“未开化”的地区,而南方则是“瘴气弥漫”、“无君长之所”的地带(《汉书》),汉人在南方拥有大量领土,但主要还是进行军事统治,保留原住民的部落组织,实行屯田制,让士兵去开垦荒地,同时派官进行管理;而在东北和西北方面,由于汉人与匈奴、西域各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或和亲,所以这两个方向上的民族其实和汉人政权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羁縻关系——羁縻制度要到明朝才正式确立,而在此之前汉人对这两个地区的管理是比较松散和具有军事色彩的殖民统治,比如修筑长城,设置郡县等等。
总之,在汉代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华夷之防”,汉人自认为中央王朝,拥有对四方游牧部族和蛮夷之地的统治权,虽然这种观念带有浓厚的自大狂和种族主义色彩,但也正是这种观念决定了之后汉人对外扩张的领土归属都是直接派官进行行政管辖,而不是移民殖民。 所以你看汉朝尽管强大,但它主要是对周边部族施加影响和控制,比如朝鲜半岛的真番国和高句丽国实际上就是汉人的属国,而匈奴、乌桓、鲜卑等塞外民族则被汉人征服后纳入版籍,编入户籍的人就要承担赋税和徭役责任,为汉朝政权直接效劳。
当然,这种扩张也受到地形和气候的限制,汉人没有能力深入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建立殖民地,否则也不会和匈奴打了上百年仗不得安宁了。 其次,来说说唐代的情况。唐初实行府兵制,这一制度规定军队由贵族子弟担任军官,形成“将门出身”的特点,而普通百姓是不能担任军官的,这就导致了唐军出征时贵族子弟拼死拼活,而边疆的少数民族却很难用武力征服汉人,因为汉人的战斗力并不弱于他们。再加上唐朝不实行羁縻制度,而是在军镇设立都护府,直接派遣汉人官吏进行治理,所以从军事角度看,唐初的边镇实际上已经具备现代意义军的性质,也就是说汉人已初步具备远征作战的能力。
不过,唐朝除了开国初期曾经与突厥战于碛北外,其他的征伐大多是平突厥、灭高昌、定岭南之类,也就是说汉人征服异族主要是采用羁縻手段,用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来让异族归顺,而并非采用军事暴力方式。
所以来看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经过吐火罗国,发现这个国家“风调雨顺,土地沃衍,人户殷繁,凡诸物产,多于中国”,显然,吐火罗是个人口多、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宝地,它的国王却是唐太宗亲自任命的,国王下面还有宰相和文武群臣,法律也是沿用大唐律例,唐宪宗时,吐火罗国王还因叛唐罪该处死,是被唐宪宗下旨赦免的。
唐朝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疆域版图,都具有明显的汉唐宋元明八朝一脉相承的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汉民族的扩展也在继续。 最后来说宋朝。有人说宋朝是有史以来的文斗时代,这种说法不算错,但是宋人的所谓“文斗”是在已有雄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自信,宋人的“文斗”是在经济发达、财政宽松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
宋朝立国以来一直面临军力不足的问题,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就曾对石守信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辈不武,岂能使吾后世子孙终受兵戈之苦! 宋太祖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中早期宋朝的一种策略,那就是尽量不消耗本国兵力的情况下征服敌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宋朝一方面加强训练,提高部队素质,另一方面就是使用羁縻术,给敌国施压,让对方主动归附。
对于不肯归附的地区就使用金钱开道的“买州换州”方式,用巨额钱帛换取边境州的归属,甚至包括交趾地区在内,只要是汉地王朝有效统治的区域,无论南方北土,一律平等对待。当然,这种方法最妙的地方就在于不用派遣官吏、驻军边境,就能达到维护汉地政权实际统治的目的,因为钱帛本来就是朝廷官方货币,使用这种货币购买土地和州府,自然代表朝廷在此有主权象征的存在,不管是不是实质管辖,对方也得认账。
所以你看南宋偏安一隅,财政困难时仍能用金币购买云南的大理国支持抗金,当然,这也是大理国主动送上门来的原因之一,它本身也处于孤立状态,需要结交中原王朝来巩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