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如何研究生?
我是去年考研的,报考的中国农业大学现代农学院的新媒体创作与传播方向(055300),初试分数426(英语81、政治78、专业课一136、专业课二125),这个分数不算高也不低,具体可以参见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录取情况统计:yzb.caau.edu.cn/2016/sp 。
我本科是学农学的,大一大二学了些生物学方面的课程,比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大三开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图像处理》,这些为我之后的专业课考试打下了一定基础。
关于备考: 我的专业课一共复习了四门,分别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实务》、《广告文案写作》和《营销策划》,其中前三本是初试科目,第四本不是初试书目但我在初试结束后加了一个市场营销方向的导师,准备复试的时候提前联系一下,所以也看了一些有关营销策划的书目。 每一本书我都看了至少两遍,第一遍是仔细看书,做笔记,了解每本书大致讲什么内容;第二遍是看重点难点,做真题分析,同时结合视频进行学习(推荐B站上王诚老师考研人必听的五门课——传播学、新闻学、新闻评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文化)。
中传和人大是新传专业的两大名校,各有特色,中传偏重学术,人大偏重实务。我虽然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新媒体方向,但我个人感觉中传的考研真题更切合实际一点,因为现在各大院校的新传专业基本都偏向实践,而人大偏重理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有同学考的人大,有一门专业课考了90+的高分,而我的成绩却只是中等,所以我个人觉得中传相对人大可能会更公平些。
一、研究新媒体文学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媒介兴起,电子文献、电子邮箱、E-mail、网络日志、微博、微信等电子媒介的传播和媒介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信息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与此同时,文学也在这一新媒体时代获得了重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生存。它打破了原有的空间限制,消除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隔阂,使文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在此基础上,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文学创作不再神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作品。
一方面,这使文学具有了民间性和大众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使文学陷入了缺乏专业思想和艺术指导的边缘状态。文学批评面临着话语权的丧失。面对新媒体文学的现实,无论是从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实际出发,还是从文学学科、文学批评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新媒体文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文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媒体文学如微博文学、短信文学、微信文学、弹幕文学的崛起,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又一备受关注的新媒体文学形式。新媒体文学已经成为目前文学发展的重要现象,引起了学界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新媒体文学研究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涌现出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网络文学”的研究,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来看,与“新媒体文学”有交叉和融合。近年来,许多研究“新媒体文学”的著作也把“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体文学”的研究内容,与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形式一起研究。
二是“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这类著作,以新媒体“互联网”为前提,对新媒体文学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对新媒体文学的内涵、特征以及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形式进行了研究。
三是“微博文学”、“微信文学”、“微电影文学”等“微文学”的研究。如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研究类图书,主要从传统文学角度出发,对微博文学、微信文学的特征、价值、意义、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弹幕和新媒体文学研究著作,重点研究了新媒体文学中的新媒体文类,多从微博文学、微信文学出发,探讨了新媒体文类的特征、生成、价值、意义、问题等。当然,不同类别的研究著作在研究内容上也有交叉和融合。
三、新媒体文学研究的内容取向
由于新媒体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发展不成熟,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文学的认识和研究存在不一致、不成熟、不成体系、不系统等问题。因此,笔者从新媒体文学的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两个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如图所示)。
一方面,对于新媒体文学的理论研究,其研究基础是新媒体文学的性质研究,这是对新媒体文学的重新审视,也是对新媒体文学的确认和接纳。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新媒体文学本体要素、表现形式、价值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理论批评体系,从而完善新媒体文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新媒体文学的文本研究,应加强对新媒体文学类型、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挖掘典型现象,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文本研究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