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生擅长什么意思?
这题目挺有趣的,不过我猜题主可能是想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的数学教育那么成功」。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数学教育的成功」和「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两回事。「数学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数学观念、数学思考、数学能力(包括数感)的培育;「数学能力」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泛指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虽然很多人常常用「数学能力」来代表「数学教育」的效果,但这里所谓的「效果」其实只是指前者的培养,后者则未必能提高(当然也可能提高)。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香港的数学教学能够成功? 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香港的数学教师真正知道他们在教什么,他们很清楚教材和教纲的要求是什么,因此他们不需要在「方法」上花太多时间向学生们传授各种技巧和套路,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我在说什么: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香港的教师会花上整整一节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通过定义、用基本的公式和过程来证明每一个定理,然后推导出所有已知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来,而内地一些学校可能连定义都不会让学生自己写一遍。由于知识是学生亲自参与建构起来的,所以他们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也能更牢固地掌握它们的关键点。
除了「教什么」之外,「怎样教」也很重要。很多内地老师喜欢使用「题海战术」或者「讲练结合」的方式(也就是先讲再练习巩固),但其实这两种方法的实质并没有区别,都是教师在主导着教学的过程和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更多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那学生获得的将不但是具体的知识和信息,更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探索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