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为什么排名后?
在最新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英国剑桥大学取代北京大学,拿下了亚洲高校的第一把交椅。德国大学则连前100都没进。尽管从诺贝尔奖得主的产生以及综合大学的历史来看,德国的学术实力稳居世界前列。
一直以来,德国大学的录取标准和方式都颇为特殊。在本科入学上,只要满足学业水平要求并通过“大学入学资格评估测试”(Abitur),即可被录取。在研究生培养上,要求申请人和导师联系,导师同意后方可就读。在导师制度下,教授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决定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德国大学更多是学术导向而非求职导向,所以更追求高精尖端,而非培养大量普通的实用型人才,这也造成了德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迟迟得不到提高。”黄福康说。
同时,德国教授的工作量相当大,在大多数联邦州,每周工作量必须在40或以上,许多教授同时还在两所以上的大学任职。这直接造成了德国大学行政效率低下,缺少资金投入、设备落后,有些教授还得不到应有的学术成就。尤其在一些综合性的公立大学,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根据德国媒体报道,有些重点高校的行政人员甚至超过教师。
经费上,外国科研人员很难与德国科研人员平起平坐。《德國週刊》曾披露,在海德堡大学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一年大约可以获得3万欧元资助,而来自中国的年轻科学家要想在该校学术任职,只能获得1.2万欧元。“从外国来德国的科学家拿不到像德国人一样的研究经费,很难有突出成就。”曾担任洪堡学者负责人25年的莱比锡大学前高等研究院院长瓦尔特·巴德尔说。
在科研环境上,由于德国《基本法》规定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具有独立性,大学自治在大学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行政权力地位较弱。这使得大学很难做出适当的决策,也很难管理。德国各大高校之间基本上缺乏交流,大学之间联系很少,甚至连计算机互联都很少。
德国大学要整顿和提高,根本之道不在于外国,而在于德国人自己。否则,德国大学无论如何整顿和提高都会流于形式,自欺欺人。整顿和提高德国大学,根本之道在于把德国高校的行政权力降下来,让学生自治和教授治校,回归德国大学传统;改变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变所谓“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并重为更偏向应用的创新成果评价标准,实行更公正、更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和终身教授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国社会和政府应该明确“大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科研空间,加大高校资金投入和科研投资,并通过立法限制大学的收费政策和规范大学的商业行为,规范和整顿大学外部关系和大学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