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对接学校?
“对接”这个词其实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最早出现在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3〕5号)中—— “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设立科研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心等,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和互联网+创新,通过组建创业投资联盟等方式,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有效缓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难点和重点问题。” 从这一段文字里可以看出,“对接”的意思就是指企业与大学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进行技术研发。这个概念在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49号)中得到进一步阐述——
“支持高校开设就业创业系列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辅导实训等纳入教学计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支持院校设置虚拟现实、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交叉学科,加大相关专业招生培养力度。……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 由上面两段文字可以得出结论,国家对“对接”的意义和作用有如下要求:
一是培养人才的协同性。要求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互相衔接,形成合力。
二是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要求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新兴技术的发展。
三是培养方式的灵活性。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灵活实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人岗匹配的科学性。要求企业和学校都能够深入分析对方的用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构。
五是产教融合的深度性。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深化融合,搭建紧密合作的平台,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是服务发展的前瞻性。要求学校和企业加强前瞻性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对接”的含义因此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对接”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在现实中往往体现为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学院,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集成电路产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与西安航天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太空智能研究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