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时候开始福利政策?
二战结束后,百废待兴,日本国内经济一片混乱。1945年12月,日本成立了劳动委员会。这是国家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处理劳动问题的开始。随后又设立了“工资调整委员会”,以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和解决劳动问题。
1950年到1973年间,经合组织(OECD)的国家中,日本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战后婴儿潮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流动——从农村到城市、由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的转移,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工会力量不断增强。工会力量的增强导致了劳方在谈判中的话语权增加。而财阀的没落以及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对工人的补偿。这时期日本的劳动关系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形成了所谓的“和谐社会”——劳资冲突减少,工会力量增强与资本家联合制定政策,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上升。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日本政府开始扩大公共福利的支出。1961年和1963年通过了《国民福利法案》和《国民健康保障法》,建立了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国民年金(退休金制度);1967年以后,又相继建立了保育园、幼儿园等社会福利机构,并逐步完善这些机构的设施。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于是1967年《住宅公团法》的出台,通过公团的方式大量建设低价住房,以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之后又在1987年修改了该法律,继续推进了住房的建设。
可以说,这一时期,在日本无论是就业还是生活水平都达到了一个高点。 而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际环境发生巨变。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和越战局势的恶化,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日本国内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在这一时期展开,劳动力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制造业对外国劳工需求的降低,对日本自身工人素质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蓝领阶级面临失业的风险,转而向白领阶级流动,从而扩大了中产阶级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