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期去日本留学?
1928年东北大学在沈阳建立,由张学良主掌。当时东北大学有三大院,分别为文法学院、理学院和经济学院。这三所学院的院长都是当时最顶尖的教授,而文法学院的院长就是著名的闻一多先生。理学院院长是郭孝贤(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是朱金城(后任上海国民银行总经理)。这两人与闻一多并称“东大五老”。 除了三大院之外,还有一个特殊机构——满铁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由东北大学和日本帝国大学联合创办,所长由日本方面委托著名地质学家、西北大学校长赵连雄担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满铁研究所迁往西安。由于日军入侵,许多学科都中断了,唯独地质学继续发展。为了支持西北地质考察,当时的教育部从中央研究院拨款50万元给满铁研究所,作为西康科学调查经费,派遣地质学家李承三和丁道衡率领的野外调查组进入康区进行地理勘测。 这些学者中后来很多都成了两院院士。
民国时期,许多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理相近和文化相似: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近,长期以来都有文化交流。由于两国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学生在日本生活和学习会感到更适应。
2. 教育质量高:民国时期,日本的教育水平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寻求知识的中国学生。在日本学习,他们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3. 民主思想传播:民国时期,许多中国学生追求民主与自由,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一些适合亚洲情况的民主制度。不少中国学生希望在日本寻找救国之道,因而选择去日本留学。
4. 易于获得签证和资助:相较于欧洲和美国,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办理签证和获得资助相对容易一些。不少中国学生通过官费或自费的方式,赴日深造。
5. 抗日活动:部分怀揣抗日愿望的中国学生,会选择去日本学习军事和技术,以期有朝一日能回报祖国,为推翻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和抵抗日本侵略者做出贡献。
总之,民国时期的中国学生选择去日本留学,主要是看中了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似,以及日本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许多中国学生抱着寻求民主政治和抗日救国的目的,赶赴日本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