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孩子喜欢出国?
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走廊。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亚欧各国,也把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引进了欧洲;不仅交换了商物,也有文化交流。 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洋人的船坚炮利让我们认清了差距,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才能自立! 于是,我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建立新式学堂,派出留学生,甚至赴外国留学的人中很多都是官宦子弟或富家少年。他们中很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奠基者。 比如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他189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学习勤奋,天资聪明。6岁随家人移居台湾。13岁到美国檀香山,进华人开办的汇源学校念书。因成绩优异,被学校保送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
1921年,侯德榜获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工学部主任兼化学教授,后来他还参与并领导了中国近代化的重大化工项目——硫酸厂和碱厂的筹建工作。
再比如说我国现代冶金业的开拓者叶企孙,他从小天资聪颖,7岁时就能翻译外文资料。1915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主攻物理。
叶企孙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培养的学生有许多成为了新中国科技界的栋梁之才,如两弹元勋钱三强、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激光学家梁思礼等。 还有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宗燧,他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因家里给孩子起的名字太多,又没有一个名字是带“火”字的,所以他的学名一直没人知道。直到他去了英国剑桥大学,注册报名的时候因为名字太多记不住了,就随手用“宗燧”俩字打了头,才有了他的学名“张宗燧”。
张宗燧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发现了中国白鳍豚(又名长江河豚)的洄游规律,并在生物学界首次提出了“生殖旅行”的概念。
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除了留下一代代有志之士的足迹,也留下了无数青年的身影乃至生命。 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大洋彼岸不幸病逝,他临走时也没留下什么财产,只遗下母亲一个人悲伤度日。 我小时候去过他家一次,只见破败的院子,住着贫困的母亲和身患绝症的父亲,生活已经不能自理。
记得那时候我还羡慕过这位从未见过面的美国舅舅,总觉得他有亲人在海外,一定是个伟大的人! 只是如今再看这个遥远的国度,我们的后代再不会因为那里有我们的亲人而自豪,更多的则是移民的失望与愤怒 ——那是我们奋斗多年才能留在那里的身份标签; 是每年寄回家里的那一笔笔血汗钱;是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却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故土,离开我们这些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