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三育指什么时候?
在三一院校,“德”“智”是两门学科,而“体”则是由体育系负责。但是这三个字分别对应着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的礼仪、知识和技能这三大门类。 早在先秦,有“六艺”之称,指的是礼、乐、书、数、术、诗(文学);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首,同时设立算学、天文等科目;东汉郑玄编订《周易》、《尚书》、《毛诗》、《周礼》、《春秋》五种经典,合称“五经”;唐代出现《礼记》、《论语》、《孝经》、《孟子》四种经典,并称“四书”;宋朝朱熹把“四书”和“五经”合为“十三经”——这就是我们今天中学还在学习并列入高考范围的典籍。
在“六艺”或者“五经”中,除了“礼”以外,其余的都是属于“智”的范围——也就是今天说的文化知识。“礼”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不是知识,而是一种道德实践的行为规范。 “礼”是怎么变成一种道德的呢?这个说来话长。简言之,孔子认为周礼已经不行了,需要在实践中重新建立秩序感(礼),所以他才会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以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
所以孔子在“六艺”或者“五经 ”之外还注重培养弟子们参与社会交往(仪)的能力,以及音乐娱乐(乐)的能力。 从“六艺”到“四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宋代之前,科举考试主要考“明经”,主要考察对经典的记忆和理解,比较死板。宋代开始,科举增加了“进士”科,要求报考者具有应用文写作和应对考官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的能力。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再单纯依赖记忆,而是加入了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