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中学有哪些专业?
我1980年进入北师大女附中,当时只有文理两个班级,共54人。 学校环境很好,教学楼是五座四合院连接起来的,有前后院。后院有个游泳池,前院有颗大树,树下面有很多石凳,可供同学们休息、聊天。教室也很漂亮,每个教室前面都有一个讲台,上面摆着一盆盆栽(后来搬到各班的班主任办公室去了)。
学校的饭很好吃,每顿饭都有很多肉菜,还有各样的点心,让我这个当年来自河北农村的孩子大开眼界,因为农村那时候还没通电,更没有自来水和化肥农药,所以我对食堂的饭菜非常满意;住宿条件也还不错,每人一个单独的床位,宿舍里有厕所,但是没电扇。
我们是学校最后一批住在校内的学生,高二的时候,学校把我们的宿舍楼整修了一下,给每个宿舍安了电扇。 我们班是理科重点班,一共36个人,班长是苏惠娟,学习委员是张景中,纪律委员是赵雪莲。我的座位靠窗,在倒数第二排。我们班女生多男生少,所以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记得刚进校的时候,要选三个文艺部的委员,结果全是无可争议的女生,于是只好让男生担任体育部的负责人(负责组织课间操和体育运动)。 那三年,我们天天都参加早操、课间操,每天跑圈,做广播体操。除了每周三的集体舞课,没有音乐课和体育课的时候就上自习。 每个学期都会有调皮的男生被通报批评,例如刘汉青(据说现在是某金融企业的老总)高中毕业前夕,因为偷东西被校派出所拘留。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受到表彰,比如马英九(现在台湾领导人),他当时是全校唯一的台湾同学,就很受老师重视。
高三的时候,为了给我们解压,学校组织我们参观清华校园,当时正逢清华建校百年,校园里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花海,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边赏美景一边聊梦想。虽然当时大家的学习都很忙,但是在那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仿佛所有的不快都被带走了,剩下的都是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毕业后,我回到河北老家参加高考,由于当时没有统一划线,而是按照各地当年的高考难度系数自行划定本科线,所以我的分数比北京考生低了20多分才上了一个二本院校(如今已经取消二本、三本划分),而我的很多同学却比我低100多分都没有考上大学,当时我就觉得北京的高考真是比外地容易太多。
上大学后听说母校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毕竟我们入学的时候学校门牌上写的还是“北京女四中”,怎么一转眼就成了“北师大附”了呢?!然后问我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说,哦,学校改了名字,你也不知道啊?!(语带嘲讽)我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