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时候开始有语言?
日本列岛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先民居住了,这些先民用渔猎采集为生,没有文字。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开始,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日本列岛,他们带来了稻作生产和文字。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日本汉字是刻在石碑上的“施基”字样(公元287年),“施基”即中文的“社稷”,指土地神和谷神。这版记载由古代日本人用汉文写的祈祷文。 约公元600年以后出现了《万叶集》,这是由上代贵族、文人所作的和歌集,和歌即日语的诗词,其中不少作品都涉及对土地的崇拜,如《伊势物语》等。
到了战国时代(公元14世纪前后),武士们掌握了实权,文化也随之变化,许多民间故事开始在武士阶层流行,例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或编者都是女性(源氏的作者紫式部是历史上唯一被确定的女性作家;《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可能是女侍,也可能是清原元辅的女儿,因父亲早亡而被别人称作“清少纳言”),因此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又使得文人的地位提高,女性也开始参与文化领域,对以后日本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像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就深受清少纳言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为了推行国语政策(建立民族主义自豪感),政府大力推崇日语,禁止母语中带有中国字样的词汇,从而推动了简体化的进程。二战时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日语汉字书写方式的混乱,颁布了《当用汉字表》,把1945个汉字定为“当用汉字”,现在仍被使用。 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需要和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日本社会对于汉字的使用不再严格。现在一般年轻人甚至不会写繁体字。很多商业机构,尤其是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商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