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到底去哪里了?
2015年4月,我在北京留学招聘会上的一个发言被国内一些媒体转载,引发舆论对“海归”就业的广泛关注(详见 )。其实,通过政府统计数据来评估归国就业情况的可靠度并不高。以就业渠道为例,只有3.8%的海归在求职时把回国作为第一选择(见图一),67%的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是“适应家人的需求”或者“方便自己生活的地点”(图二)。换句话说,超过六成的海归因为个人因素(如家庭、生活)而选择回国发展,真正因为“国家需要”而回来的比例其实很低……
基于以上数据,有学者估算出每4个海归里就有1个人的回国原因不是“国家急需”,另有59个留学生因家庭等原因选择回国(张弛,2015)。如此之高的比例,如何能得出“海归就业难”的结论呢? 其实,衡量海归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存疑的——按照现行统计标准,每个海归创办的企业都需要填报员工人数和纳税金额,从而判断是否为创业成功。那么,是否这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就能代表海外留学回归的经济效益呢?另外,也有学者通过对上海海归创业情况的调研发现,近八成创业海归的创业项目所在地为一线城市(上海),超过七成的企业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并且多数企业属于高科技行业(王英霞等,2010)。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海归群体身上,而非单一聚焦到个别“顶尖人才”上,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出国留学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到46.99万人,比2013年增长11.75% (见图三);其次是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经达到30万,仅次于印度留学生,排在美国留学生总数的第二位(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的人才输出能力正在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子愿意并具备出国深造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学成归国的海归并不愿意重新适应国内职场规则,而是选择自主创业。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至2013年间,有47%的海归选择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自主创业,他们中大部分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年龄多在25岁至35岁之间(马洪梅,2014)。可见,高学历且适应能力较强的海归群体正逐步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